2011年12月4日 星期日

群體

人是很奇妙的動物
因為無可避免的孤單
(因為語言文字的天生限制,通常無法了解其他的個體)
所以總是群聚

人喜歡跟其他人混在一起
然後不管甚麼無聊的事情都會變得有趣
東西也會變得好吃
吵吵鬧鬧大聲喧嘩的時候就覺得自己很快樂

但是由於人天生的乖僻性格
總是需要別人的注目以建立自尊心,所以邊緣人物(通常帶點自傲)就會離開群體
另外再搜尋其他的群體,有時候運氣好的話就建立自己的群體
變成群體的中心,然後就穩定下來
到有一天累了(畢竟乖僻性格裡面認為群居演戲跟誠實的獨處是不相容的)
就產生矛盾然後選擇留下來或離開
(兩者都會產生遺憾)

由於沒有那麼多的群體滿足所有人的自尊心
所以就有了家庭的小單位
家庭還有名正言順的"血緣關係"
可以把所有個體束縛成"永遠不可能離開這個群體"
讓中心的人物更有安全感
又因為傳承的關係,非中心人物在未來可能會成為中心人物
所以在正常運轉下,這個制度可以變成穩定的關係

不過由於人總是有互相傾壓的天性,
加上一些忌妒的天性強度偶爾比不上憐憫的天性
造成家庭制度的不穩定
以至於又另外創造了很多重疊的群體
收留那些在原群體內不受重視或不可能成中心人物的人

於是就變成這樣:

人+群聚=快樂+同時排擠邊緣的人
邊緣的人+邊緣的人群聚=快樂+ 排擠邊緣又邊緣的人

然後有些人事先稍微的意識到這個道理
就自己提前變成邊緣的人
然後因為自己提前的這個動作,自以為了不起
這種人就可以歸類為"假掰文青"類型

但是又回到了中心思想
文青跟文青也會聚在一起,於是就有"中心的文青"跟"邊緣的文青"之分
但由於文青的前題是自以為了不起
所以被邊緣化又無處可去的文青
其實還蠻穩定的!

各位覺得我的歪理有道理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