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還在台北的時候,蠻常跑烏來
從烏來瀑布要往信賢的路上
會經過一個窄隧道 (印象中只能單向通行)
隧道經年都有滴水
過隧道之後不久,路向左邊繞一個大彎,那個彎道的邊坡常常垮掉
每次颱風過後信賢的路斷,都是斷這一段
這個邊坡印象中修了好久,剛開始是每次颱風過後都修
後來有一次花了很長的時間,修了有一年吧,經過的時候下邊坡都插滿鋼板樁
後來有次一個大哥跟我說 (我完全忘了是誰了..)
為什麼那個隧道當初只作這麼小,車子到那邊都必須要減速?
因為這條路是日據時代開的
日本人的地質鑽探作的很確實
從這個地方的地質資料來看,他們知道隧道最寬最寬只能打這麼寬
過來的彎道也是最寬最寬也只有單向道,再寬就會塌
後來國民黨來了,自作聰明
想說路當然是要越大條給車走越安全
於是把彎道的地方拓寬....
後來的情形我們就知道了
每年颱風都要斷,都要修
那個原住民大哥(說到這裡,好像有一點印象是警察?)
跟我說,日本人真的很厲害捏,知道再寬一點點都不行~
我們來看看蘇花公路的資料(資料來源: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蘇花公路是一條台灣東海岸的省轄公路,為省道台九線的一段,在日治時倡議修築原先清代之北路為臨海道路,1932年5月通車,二戰後改名蘇花公路
日治時代曾於沿線設置七個警駐所,多次整修拓寬,1916年開始到1923年完工,費時7年,將路寬拓增至12台尺,但車輛依然無法通行,之後因天災受損。1925年,為了使此路能通行車輛,從蘇澳到太魯閣口間鋪設砂礫路面,部份路段鋪設兩道混凝土供車輪行駛,拓寬為3.56公尺的道路,而太魯閣口到花蓮港間則大幅拓寬,使用砂礫鋪路,寬14公尺。沿線計有大型橋樑9座,隧道14處,全長約120公里,於1932年全線完工通車,改稱為「臨海道路」。
戰後,此路改稱為「蘇花公路」,最窄的路面僅有3.5公尺,彎道的最小半徑則僅有15公尺,相當險峻。1980年代開始逐步拓寬,到1990年才開放雙線通車
蘇花公路又被稱為「死亡公路」。[2]從1997年至2008年5月1日期間,在蘇花公路發生的交通事故共造成1,046人死亡,13,488人受傷。
以上!我整理一下!
日本人1932年作好的路,1945年台灣光復,1949蔣中正撤退來台
中間國民黨沒動這條路,部分路段維持單向通車
1980年國民黨開始拓寬,1990年雙向通車
我是1980年生的,在我小時候聽過一個統計報告(忘了幾歲,不過年紀很小就是,報告有沒有豪洨我也不知道..)
駕駛蘇花公路的事故發生機率,小於在高速公路事故發生機率
因為駕駛彎彎曲曲的路,駕駛人反而會提高警覺(這是那個報告的重點)
2010年10月21日,受強烈颱風梅姬外圍環流與東北季風共伴吹襲影響,蘇花公路112.8公里至116.1公里之間路段發生七處大坍方。據台灣公路總局表示,這是通車78年來最嚴重的坍方事件[5]。
你說坍方跟道路拓寬有沒有關聯?
我相信是有的!
日本人沒道理把路作的有的寬 有的窄
窄的地方一定有理由沒有辦法再寬
當然氣候變遷是對路基的穩定性有影響,但是我很好奇
當初路無法再作寬理由,拓寬路的人知道嗎?
地質的鑽探資料夠嗎?
我們現在的工程技術,毫無疑問的,要比日據時代要好得多
但是我們重視地質的程度,我們判斷地質資料的能力
我們量測的地質資料可性度....是不是有比日本人好呢?
我很懷疑...
在不注重地質資料的狀況下硬幹
拓寬路就有問題了,那蘇花高、蘇花改咧?
真的能相信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